摘要:旁管者清,旁管者清,此言非虚。在复杂纷繁之事务中,旁观者往往能更清晰地洞察本质。他们不受情感左右,不掺杂个人偏见,只以客观事实为依据。正如古人所言:“兼听则明,...
团购微信:8089828470
旁管者清
旁管者清,此言非虚。在复杂纷繁之事务中,旁观者往往能更清晰地洞察本质。他们不受情感左右,不掺杂个人偏见,只以客观事实为依据。正如古人所言:“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。”旁管者清,正是这种智慧的体现。他们能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,提出建设性意见,帮助决策者找到醉佳解决方案。因此,在社会治理、企业管理等领域,培养旁管者清的意识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。这样,我们才能集思广益,做出更明智的决策,推动事物向更好的方向发展。
旁观者清前一句
“旁观者清”的前一句是:“当局者迷”。
原句出自唐·崔致远《萧遘相公书》之二:“舍彼遐求,求此近便,言无枝叶,虑不及远,歧路之中,必有难处。”意思是,不要总在旁边徘徊、观察,而要深入其中去解决。比喻要是能深入了解实际情况,就能找出问题的症结,从而对症下药,解决问题。
旁管者清
“旁管者清”是一个成语,意思是比喻对事情了解得比较清楚,能够公正地发表意见。这个成语出自《旧唐书·杨炎传》中的“窦参以两省相界,欲立盟约,谓天德专于东宫,希旨旨,乃请盟,而阴与袁州刺史李相公(李林甫)定计,元载又从中佐证,故为旁管者清。”
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是:唐朝时期,窦参担任宰相,他与东宫(太子李亨)的关系非常密切。当时,朝政混乱,窦参与李林甫等人相互勾结,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,他们暗中与李相公达成协议。然而,他们的阴谋被天德帝得知,于是他请来盟友,希望以此来平息纷争。在这个过程中,窦参因为对事情的了解非常清楚,所以能够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发表意见。
后来,这个成语被广泛用来形容那些对事情了解得比较透彻、能够客观公正地发表意见的人。它也可以用来形容在处理问题时能够保持清醒头脑、不被私心杂念所左右的态度。
例如,在一个公司内部出现严重问题的情况下,一个旁观者如果能够冷静分析、客观评价,并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,那么他就可以被称为“旁管者清”。
购房威信:1808
28
⒋70